今天下山的途中林先生問我在想什麼?因為我正拿著手機眼神呆滯。

我其實沒有在發呆,實際上我正在複習樺澤紫苑《最高學習法》書裡當中的一段...

「有这样一项实验:让175个人尽可能回想起最近一周在互联网上看到过的信息。结果,平均每个人只能回想起3.9条信息。」


此時的我正在絞盡腦汁卻只能想起一個....

於是我反問林先生記不記得上週看過的內容,他說一個也記不得。

於是我開始與林先生分享書中的內容,

我們什麼都不記得,最主要的原因有2個:

  1. 我們並沒有花時間把接受的資訊“輸出”,“輸出”就是寫下來或是做筆記,讓頭腦產生連結與印象,甚至可以消化成自己的的東西,要是光是聽那資訊的輸入就像是竹籃打水,什麼都接不住,最好的記憶方式是把輸入與輸出的比例分為3:7,大量的輸出才能產生印象。
  2. 沒有把輸入的內容在兩週內用上,作者說如果一個資訊在兩週內使用超過3次以上,就容易成為長期的記憶,因此在2週內不斷的說,寫,紀錄,複習,就容易成為長期記憶。

另外“輸入”質量與選擇也是很重要的,林先生非常愛看新聞,而我是一點新聞都不看的人,他希望能夠了解最新的時事,而本來就覺得新聞沒意思的我,在發現我喜歡的作者也都不看新聞後,更確定了自己不看新聞的作法是正確的,我想是不是也能讓他感受到花太多時間在新聞上其實並不值得呢?

週末我們一起讀的書中就提到,湖濱散記作者Henry David Thoreau梭羅在18世紀只有報紙的時代,他覺得自己一週看一次新聞都覺得太多了!而影響我人生的作者李笑來,也多次提到新聞對於知識積累並沒有實質的效應,黑天鵝作者**Nassim Nicholas Taleb** 在金融產業工作,但他也不看新聞,因為有價值的內容並不會出現在新聞裡,如果他真的想知道時事,就去茶水間晃兩下就可以了。我正在讀讀樺澤紫苑也認為80%的新聞是對自己沒有用的,他的作法是上FB滑一下就能知道最新時事了。

我對於新聞的想法是製作方式快速,必須在短時間生產出來,通常對於細節並不考究,也沒有時間考究,有效期間短,因此需要使用聳動的標題來吸引注意,通常與內容實際情況並不符。

看新聞的感覺就好像吃速食快餐,得到了及時的滿足,卻沒有實質健康的成分。

而閱讀書籍就好像吃健康的美食大餐,作者必須花上很長的時間研究思考內容,還要通過編輯的閱讀與矯正,是一個仔細過程,也確保了擁有一定的質量,特別是那些長銷書更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與多人肯定,價值自然更高。

當我把這些看法運用食物類比的方式說出來後,奇妙的事情發生了!

重視身體健康與努力維持身材的林先生突然對我說:「我今天的目標是不看任何新聞!」

我驚訝又好笑的問:「為什麼?」

他很認真的回答說:「你說的沒錯,看新聞就像是吃麥當勞,可以即時滿足卻沒有營養,我可不想讓我的大腦變胖...」

聽到新聞魔人決定做出這樣的改變真是很有趣,看來我做的“輸出”不止增加了記憶,也在無形中帶給他人一些實質的影響力。現在林先生已經把新聞與速食劃上等號,當他想看新聞時就會想起大腦的6塊肌可能會因此消失,於是就會更節制的或是更仔細的選擇自己閱讀的內容。未來也會提高對話內容的質量,學到更多東西真是太好了。

最後附上樺澤紫苑學習法 第一章 3大重點

1.各種資訊的接收都是“輸入”的一種,而學習是把有用的“輸入”保留下來

2.以輸出為前提,有目的性的接收各種資訊

3.訂出目標,只收集必要的資訊



蘇夏 SuXia  日本單車旅遊玩家 | 長期主義踐行者

不甘平凡的寶藏女孩寫文比說話要來的流利。

人生繞著旅遊、健身、設計、讀書、寫作打轉,
偶而擔任旅遊採訪,主要寫個人專欄,從事品牌經營工作。

I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| @suxiabike
BLOG            | www.suxiabike.com
BLOG            | www.misskisslock.com
FACEBOOK    | 蘇夏的自轉車生活
YOUTUBE      | https://reurl.cc/Wd1YkD
SHOP            | www.summerbear.co